線上與線下演講,就像用人,適得其所,才能發揮效用。
/
先說結論,希望疫情趨緩後,演講可以以1/3線上,2/3實體的比例進行。
我雖然還是傾向於實體演講,也認為實體演講可以帶給人的感動、震撼與交流,是線上演講無法完全取代的。
但我也同樣看見了線上演講所能帶來的,以往沒有辦法突破的地理、時間限制,及更多因安排上的彈性度高,所能產生的機會。
#以下正文
結束了連續一週線上演講馬拉松的日子,我發現自己精疲力盡。那不是因為演講場次排得滿,而是因為,在線上的場域裡,我發現自己再也無法接收到那些讀者在實體場域中,可以透過眼神、動作、表情、甚至單純是場域中的氛圍,所回饋給我的非語言訊息。我也因此而發現這些訊號之於我,無論是作為一個講者,亦或是單純為人,的重要與必要性。
起初,在開始嘗試線上演講時,我還因為不用提早兩到三個小時出發去搭乘高鐵、不用為了擔心到現場設備會不會接不上投影機、不用因為一個演講活動,就耗費掉大半天,可能來不及趕回辦公室開會,而感到有些確幸。然而,在前面幾場超過30分鐘的演講後,我就開始發現這兩者之間,無法放在同一個標準上比擬的差異了——他們各有優勢,這些優勢是無法用另一個模式來取代的,但他們的劣勢與限制,卻也是另一個選項無從超越的。
舉例來說,在線上演講的狀況下,我可以因應設備的故障、網路的緩速,而進行即時的調整,卻沒有辦法像在現場,因為發現到觀眾們的氣氛低迷、眼神渙散、亦或是神情疑惑,而適時做出回應。在連線的時候,因為人們都有個潛在被時刻盯著的感受在束縛著,所以無法像單坐在椅子上聽,聽著台上演講那般自在。以至於,不只是講者,就連聽眾,也花了許多力氣,在想法把集中注意力,盯緊那其實盯久了,眼睛會又累又酸又模糊的螢幕。
在這樣的情境下,如果是知識型、乾貨型的演講,那麼參與者,可能還因為能同步用電腦做著筆記,並且為了在每一張投影片置換的時候趕上截圖,所以能集中精神、專注在內容,跟上線上課程有異曲同工之妙。然而故事型、生命經驗型的分享,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。那是一個很真實,生命在影響生命,用故事在感動另一個靈魂的過程,也是演講對我來說,最享受,且引領著我持續走下去,很關鍵的因素。
然而,在疫情的衝擊之下,所有講座被迫轉型,我也因此花了好長一段時間調適與思考,自己究竟可以如何確保線上也能有線下的互動性與感受傳遞的可能。我嘗試過很多方法,像是善用各式軟體中的回應功能,也自創了許多跟讀者可以用聊天室互動的默契,同時參考了許多老師在線上教學社群分享的,透過置換可以用來傳達訊息、回答問題的虛擬背景,或是採用互動式軟體、網站,來優化聽眾互動體驗。但沒有一個方式,能讓我打從心裡認同,我透過線上演講的方式,達到了線下演講的效果。
直到那天有一個聽眾,在回饋中說到:「講師的線上演講,讓我更能專注在裡面的細節,但如果有機會,我好想親自感受講者眼神裡的光。」
我這才發現,之所以會有前面的掙扎難耐,與持續卡在線上演講無法達到線下成效的死胡同裡,正是因為我一開始的前提假設就錯了——線上與線下演講,本就不同,他們沒有哪一個最好,只有適得其所,才有機會發揮彼此優勢,達到那一場演講在決定舉辦時,所設定要達成的目標。
就像是帶人、帶團隊,我們將不適合的人放在某一個位置上,即便他的硬實力是可以承擔的、可以負荷的,但當他在工作上找不到熱情,在行事風格上、處事上,與該團隊成員不對盤、或是無法發揮除了硬實力以外的創造力時,我們便很容易發現,這個夥伴,好似事情都在時間內完成,品質也都有完成在標準上,但結果就是達不到驚豔、達不到突破。
自那一天的領悟起,我再也沒有在準備線上演講時,套用線下演講的思維了。
我將自己的演講內容,轉為更多數據、乾貨、知識,減少故事的時間,更多可以在簡報上清楚看見的圖片與資訊,讓聽眾能更加專心,也能不迷失在一個長篇的故事裡。
而這段沒有預期到會開始的,線上演講的經驗,也讓我發現自己無比珍惜每一次與人們實體的相遇,也發現自己好享受那可以感受到情緒脈動、現場氛圍的每一次互動與交流。我想,這些都會是我在疫情結束後,接下來的每一次線下演講中,格外珍惜的體驗吧!畢竟,在從沒有失去過的情況下,我們真的很常會忘記,原來一切,是這麼樣的難得。
從連續幾日的線上演講,我深刻體悟到了與人相遇的珍貴與無可取代,但也發現跨越地理與時間限制的方式,所能帶來的便利與好處,以及那些因為線上而從沒有想過可以將來自全球各地的人、許多日常無法接觸到的人,匯聚一堂的機會。
我也透過這些經驗,更了解到,線上與線下演講,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東西,與其追求完全達到一樣效果,不如探究兩者可以達到的不同目的,並善用各自優勢,讓每一種演講的方式,都能成為我們能自如用以表達跟交流想法的媒介。
而當媒介 #適得其所,正如人尋找到自己適切的定位,才有機會發揮,除了完成當下事情以外,更能長存於他人心中的深刻影響。
📷 小紅帽Little Red Hood